古茶园,古树,大自然和人类的共同坚守成就,是一种神奇的力量,是一个物种的传奇,是劳动人民的历经世代的凝望和传承。

在云南境内,有大量成片的类似藤条的古茶园,古茶树。

比如勐库的坝糯,邦东的昔归,易武的张家湾,景谷的苦竹山,勐往的曼糯等等。

它不像邦东大叶种、勐库大叶种、勐海大叶种、凤庆大叶种等这样的品种分类,它不是一种茶树品种。

只是一种茶树管理、采摘、留养模式而成的茶树外观形态,每一棵茶树的枝条被长期管理成类似藤条的状态,纤细柔长。

形成这样的姿态,就是靠劳动人民的一双手慢慢慢慢打磨、雕琢而成,需要数年,甚至数百年。

其实就类似园艺大师,长年累月的塑造一个美丽的盆景。

茶园茶树被劳动人民一代一代的双手管理塑造成这样细柔的枝条,一定有它的原因。

一是需要人勤劳;

二是数年,甚至几代人的坚持;

三是主要为了便于采摘,这样的茶树,一个老年人,站在树下,不用爬高上低的冒风险,手扶树枝拉下来,就可以采,枝条柔软,不用担心折断;

四是即采又拣剔,“留顶”采的方法,劳动效率高,一边采一边去除老叶和“马蹄”,从深山里采背回去的茶鲜叶就节省了体力,又不用回去再挑拣,省力省时。

五是顶端留芽叶模式,更好的蓄积营养,芽叶长的肥嫩大,梗长,重量增加,增加效益。

我想一定不是为了滋味的好喝,更多的是古朴的思维方式,是为了人的方便,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考量。

几岁的孩童,到七八十岁的老人,都可以轻松站在树下采茶。

只是越发展,更多的茶人发现它的口感滋味魅力,芽头肥,外观好看,滋味浓强,香气高扬等。

茶,像人一样,透露着个性和品质,浓郁的滋味,深厚的内质,有人就猜测,这种茶树茶园,大多位于汉族人居多的村寨,可能是汉族外来人口迁移进来后带来的管理模式,因为汉人勤劳,不像少数民族更多的古茶园是天然、自然散养模式,任其自然生长那样。

古茶园、古茶树,立根千万年,劳动人民,在自然面前,一样丰富着惊人的生命力,因而才有了我们今天多样性普洱茶的丰富味蕾享受。

过去,茶园茶树及管理,关乎的是生计生活、家园建设、财产、地位,甚至与性命攸关;而今,更多的是与口感、健康、生态、传承以及人文关联牵扯着。

喜欢古树茶的茶友,可以联系古树茶发烧友海哥微信849953交流,添加暗号:喜欢古树茶。

点击复制微信号
相关阅读